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

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(2010-04 康健雜誌137期)

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(2010-04 康健雜誌137期)

几年前,一场中医药与另类医疗研讨会,竟由台大外科教授张金坚担任主持人,引人注目。毕竟「台大」加上「外科」的血统,应该跟这个主题分属敌我阵营!

引言时,这位执刀逾30载,擅长开乳癌、大肠癌等手术的外科权威说,过去他一直认为,救治病人就是「开刀、开刀」、尽己所能。但多年下来,他却看到很多病人在术后接受治疗的过程中,因为副作用,身心饱受折磨,甚而因受不了痛苦,放弃治疗;有的病人虽然治疗成功,存活下来,生活品质却大受影响,过得很不快乐,「原来,要帮助病人,不是只有开刀而已,」他内省感性的关怀,令人动容。

今年初春,张金坚在台大医院狭小的办公室内,跟《康健》分享心情转折:「我看到病人治疗中,头髮掉、白血球低、气若游丝,却一直努力配合治疗,是医生眼中的好病人,但在跟死神搏斗过程中,还是有脆弱的一面……。」

这些年来,他的态度开始转变。过去,热心的张金坚只要听到病人吃中草药,往往不假辞色,一急还会责骂,深怕病人病急乱投医,延误生命。现在,虽不鼓励,但也不会禁止病人在有需要时,寻求合格的中医师协助,并希望知道病人正在用哪些另类治疗,适时提供建议。

「病人化疗时免疫力下降,中药及另类疗法能否让他们增强免疫力?哪些另类医疗可以让病人的情绪较稳定,降低压力?」他思忖,另类治疗也许不能增加病人存活率,但可提高生活品质。

西医结合辅助疗法,世界趋势

现代医疗已逐渐变貌,在国外,西医治疗结合针灸、瑜伽、气功、催眠等辅助疗法,风行全球。

世界知名的美国史隆凯特灵纪念医院(Sloan-Kettering Memorial)于1999年,在《纽约时报》刊全版广告,一位微笑的中年妇女开心戴着印度花绸,遮住落髮,底下的文案写道:「我对抗癌症的方式包括化疗、瑞典式按摩,并聆听节奏低沉的西藏鼓乐放松精神。」广告诉求,史隆凯特灵纪念医院是新式的整合型医疗中心。

至今,美国有许多大医院提供另类医疗,超过三分之二的医学院提供相关选修课程;美国疾病药物管理局在2004年报告,有七成五以上的美国成人曾经接触含祷告在内的另类疗法。
世界卫生组织也在2002年首度发布第一份「传统医学策略」,希望协助会员国透过实施传统医学的政策,逐步建立传统药物的质量和危害的资料库。两年后,又再度公布另类医疗使用指引,建议各国政府对民众提供另类药物的效用与安全资料,并设立报告机制,让病人在服用这些药物出现副作用时,可以做出报告。

而在台湾,中医药本就是固有文化的一环,生病时,中西医兼看,也是许多民众惯有的行为。

愈来愈多医院有中医门诊。台大是少数不设中医部门的大医院,但在去年春成立辅助暨整合医学中心,为民众提供音乐疗法、灵性谘询、艺术辅助疗法、太极拳健身谘询及中草药谘询等服务。

中心主任余家利医师,引用美国学者一句名言︰「或许我们不喜欢,或许我们不贊同,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!」说明台大对辅助医疗的看法。

这个中心缘起于前院长林芳郁和几位副院长到美国参访,看到着名的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等癌症医院,竟设立另类医疗中心帮助病人,成效很好,病人满意度也高,林芳郁回台后,也要求同仁积极成立类似单位。

余家利说,正统医学的好处是有实证,但疗效还做不到百分之百,在台湾看诊时间有限下,也不大关心病人的生活品质、心理压力。但罹患恶性疾病、慢性病的病人,很高比例寻求西医以外的医疗,「你否认不了,」如何给病人正确建议,才更重要。

在中医界眼里,台大的脚步虽然慢,但「龙头老大」毕竟也顺应潮流动起来,还是让人欣慰。其他医院的脚步更快,在一些疾病领域,已经开始中西医整合,联手治疗病人。

>>>肝炎领域
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院区近年来将中西医整合列为发展重点。每週三下午,院内所有不需看诊的医师都要参加讨论会,由中、西医两方医师针对肝炎、中风后遗症、疼痛、癌症放疗、化疗后遗症等,实例讨论,寻求共同治疗的方案。

院长郑振鸿也亲自出点子,将原慢性病防治院旧址的林森院区,改造成灯光明亮、空间宽敞的优质看诊环境,并设立结合中西医的住院病房(即住院病人同时有中、西医两位主治医师),另有中西医联合肝炎门诊、疼痛门诊等服务,同一诊间有中医师、西医师两位主治医师看诊。

在肝炎门诊外,20多岁的洪先生刚看完病。他有脂肪肝、B肝带原,因为身体还没恶化到需要吃药的地步,过去西医师只叮嘱他多运动、作息正常、注意饮食。但每天从台北到桃园通勤上班,且常加班,回到家大多午夜时分,让他即使想照顾健康也有心无力,但又想调养身体,所以他跑来看肝炎联合门诊,同一时段就可以看到两个医师,省去奔波,并且问诊开药「既有西医师监控,又有中医师帮忙调理,正好符合我的需求,」他说。

院长郑振鸿正因为深知民众的需要,推出这样的门诊服务。他在临床医学领域30年,过去在台北市立和平医院看诊时,即以擅看肝胆疾病闻名,一诊常看超过上百个病人。经年累月看到病人自行决定找中医或西医,缺乏专业意见,不时付出惨痛的代价,他感触很深:「病人好无助!」

他客观地说,中药不可能杀肝炎病毒,病毒性肝炎病人还是要用西药,但病人在用干扰素、肝安能、贝乐克等抗病毒的西药时,可以藉助中药缓解西药引起的全身倦怠、忧郁等不适。

又如,肝硬化的病人遇到腹水,西医只能给病人打白蛋白、利尿剂,两三天后要抽腹水,抽了后,病人又会胀气,不久又有腹水,恶性循环。但辅助用中药,改善身体排尿,减少腹水。

「中西医师如果能同时看诊,一起与病人讨论,解决治疗疑点,可让治疗更完美,」他说。


>>>中风等重大疾病

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,也激盪出中西医整合的火花。健保局这4年来针对有中医部门的医院,推动脑血管疾病、癌症、小儿脑性麻痺、小儿气喘等病患住院的中医辅助医疗试办计划。今年元月起,又新推出「中风一年内门诊中医辅助疗法」,鼓励医院支持中西医整合,让出院的中风病人在一年内恢復的黄金期,做中医针灸等也享有健保给付。

这项计划的给付对象也扩大到加入健保,且受过合格脑中风针灸训练的中医诊所,增加病人在住家附近看诊的选择,避免舟车劳顿。健保局并在网站上陆续公告核可的中医诊所名单。
林口长庚医院前中医针伤部主任,现任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的孙茂峰医师,当年主动向健保局提出试办计划,促使中医有机会和西医一起会诊住院病人。过去他曾有不少病人因为被西医师从病歷上发现病人也在看中医,西医师把病歷一丢,对病人说:「你在看中医,不用来找我了。」现在情况比较好转,西医比较愿意跟中医合作,他感慨地说:「困难重重,但终究踏出了一步。」

家住台中的董小姐很能深刻体会中西医合作的好处。她的女儿今年21岁,是中部一所医学院的学生。去年秋在宿舍昏倒,直到傍晚才被同学发现,送到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,午夜时紧急开刀。

但脑部出血严重,原本花样年华的女儿,术后智力、言语表达、肢体能力等都受损,手脚蜷曲不能站,连轮椅也坐不住,必须用绑的才得到支撑;歪歪斜斜坐在轮椅上还边流口水,连她的大女儿都因为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,不太敢在医院的走廊上推妹妹透透气……。谈到这些点滴,董小姐不禁哽咽。

西医师主动告知可以配合针灸,復原比较快。董小姐把握任何机会,除了让女儿復健,每週另做3次针灸,并且勤帮女儿按摩。慢慢地,她女儿的手脚有感觉,甚至可以站立;虽然说话偶尔会打结,而且很多东西得重头教,但她女儿进步之快,已经让其他同做復建的病友家属吃惊,纷纷打探究竟。

中国附医在治疗脑中风,中西医互补,让董小姐的女儿和其他病人,多一线机会。

■中药加针灸可改善神经缺损

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教授谢庆良统计发现,会诊中医的中风病人,吃中药加针灸可有效改善神经缺损,尤其运动功能障碍、意识、认知能力等,病人病情恢復较好。

另外,他在门诊观察到,有些病人接受西医治疗但效果没有显着表现出来时,加上中医辅助,效果更好。

例如,癫痫病人原本西药控制不好,加用中药或针灸后,控制得很好。巴金森病人兼用西药和中药,也可减缓病情恶化的速度。


中西医合作的「科学化」挑战

正因为西方医疗的侷限,中西医合作才更令人期待。不过,两套不同的语言、思维,真想要合作,确实不易。

一位旅居海外二十几年的中医师,因罹患癌症,这两年回到台湾治疗。因为化疗期间有诸多副作用,他寻求中医帮忙,并想告诉西医师,自己兼用中西医,但去找一家医学中心的名医治病时,对方连问都没问,只冷冷地告诉他「不要去吃有的没的」,让他心凉了大半,嘴边的话又吞下肚。

他感嘆,正因为没有很好的中西医合作环境,他跑了多家大医院求诊的经验中,常看到许多病人私自找另类疗法而受害的例子。

他曾遇到一个乳癌病人,不慎找到郎中敷药、拔罐,起初胸前一片红疹,这位女病人说,对方告诉她是好转反应;后来化脓溃烂,女病人还相信「正常毒气反应」的说法,结果枉送性命。

许多医院目前做的中西医联合门诊,依旧西医看西医的,中医看中医的,两边医师没有交集对话,甚至这类医疗服务,多少有医院为了在健保大饼不足的情况下,另闢财源的考量。

另外,中医如何拿出更多科学证据,而不是经验医学,也考验中、西医师之间的互信。

例如,中药跟西药之间可能有怎样的交互作用,是许多西医师在这次採访中,提到的担忧。
一向予人反对中医立场鲜明的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强调,中西医整合,只要有科学证据,「我们求之不得。」

他担心的是,目前中西医合併,有多少是以科学为根据?有多少是医院着眼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?他更挂心,中医界宣称中药能降低化学药物的副作用,其实是抵销了化学药物的效能,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釐清,才能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.

如何在顾及安全与有效的前提下,中西医整合,是一大挑战。但也如同台大余家利主任提到,台大成立辅助暨整合医学中心的动机一样:「或许我们会成功,或许我们会失败,但是我们不能不尝试!」

现代医疗需要新面貌!


(全文轉載自網際網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