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

“這種累,值得嗎?”30%的事情認真點,70%的事情放下些


——“這種累,值得嗎?”30%的事情認真點,70%的事情放下些(何裕民教授)


【何教授說故事】:我遇到過一位做財務工作的乳腺癌患者,她老公喜歡喝茶,可是他的茶杯到處亂放。有一次,她回家看到老公的杯子亂放,她就發火了:“我跟你說好的,喝茶時茶杯要放這兒,你為什麼亂放?”因此,兩人就吵了起來。

我就笑著說:“茶杯放哪很重要嗎?茶杯是財務工作嗎?你什麼事情都這樣要強、這樣認真,你累不累?”她說:“我真的很累,可是做事必須有規矩。我是財務,資料搞錯了,行嗎?”我就直截了當地說:“你覺得你這個累,值不值得?”她想了半天,說:“好像是不值得。”

【何教授分析】:職業女性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特別認真,她會把很多細節都考慮好。褒義地說,這是一種有助於成功的好性格。貶義地說,就是太較勁,且往往過分了。

我經常反問有類似個性的患者:“這種累,值得嗎?”杯子就是杯子,放回去就是了,犯得著為這個吵架嗎?犯得著為這個憤憤不平嗎?可惜,許多人沒有明白之前,往往就是這樣認真且固執。

真正重要的是你的健康問題。你把什麼都扛著,你肯定累。什麼都追求,你必定身心疲憊,健康就會出問題。因此,首先要學會『換一種方法思考』,善於做二八區分。


【30%的事情認真些,70%的事情糊塗些、放下些。】——全文轉載

生活中的防癌水果


世界卫生组织、美国农业部以及国际上对癌症的研究,指出每天至少摄取5份蔬菜、水果,就可以降低20%的患癌症风险。研究表明,有十几种水果可以起到有效地降低患癌症几率的作用。这些水果包括草莓、橙子、橘子、苹果、哈密瓜、奇异果、西瓜、柠檬、葡萄、葡萄柚、菠萝、猕猴桃等。它们中的一些特殊成分在预防结肠癌、乳腺癌、前列腺癌、胃癌等方面,具有其他食品难以替代的益处。

果蔬的抗癌效果,与其进食的数量有关。所以世界癌症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推荐的每日水果、蔬菜的摄入量是400-800克,3-5种蔬菜,2-4种水果。

预防癌症,也应保证“足量、丰富”,其标准是:每日吃不同品种的3份蔬菜、2份水果(每份半碗100克),其中至少有一份是深绿色或深黄色蔬菜。

談癌症病患的憂鬱症


【談癌症病患的憂鬱症】——『積極的傾聽與同理病人,並且鼓勵病人訴說感受,是最為重要的事。』

『近年來,在美加、澳洲、歐洲的心理腫瘤學者(psycho-oncologist)開始重視癌症病人的一種稱為「失志」的特殊心理狀態。他們發現病人不一定有憂鬱的情緒,但是卻會出現無助感、無意義感、生活沒有目標、感到存在的痛苦。』

~~~~~~~~~~~~~~~~~~~

本文出自癌症新探51期
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、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 方俊凱 | 2010 八月 13


台灣自1982年以來,癌症一直是我國人民十大死因的首位,威脅著民眾的生命與生活品質,且癌症的發生率一直是居高不下,於是政府與醫學界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財力進行各種防治計畫,加上世界各大學術機構與藥廠努力研發,癌症的治療在過去的二、三十年有著令人滿意的進步。然而,即使癌症病人的身體因著疾病的控制得到緩解,心理層面仍然激起層層漣漪,特別是憂鬱的情緒。因此,本文將介紹癌症病人各種不同類型的憂鬱症。

並非所有癌症病人都會有憂鬱的情緒。根據世界各國的資料,不分癌症的種類或分期,約近50%的病人有著情緒障礙痛苦(emotional distress),而其中又約有五分之四被診斷為適應障礙症(adjustment disorder),五分之一為重鬱症(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,即一般俗稱的「憂鬱症」)。適應障礙症是一種因壓力而產生精神、情緒痛苦的障礙,是一種對社會心理壓力適應不良的反應,通常在壓力源產生後的三個月內發生,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準則(DSM-IV),適應障礙症又可分為六種亞型:伴隨焦慮、伴隨憂鬱、伴隨品行混亂(disturbance of conduct)、伴隨混合焦慮與憂鬱、伴隨混合情緒與品行混亂、未分化(unspecified)。不同的癌症與不同的分期,適應障礙症的盛行率也有所不同,例如在日本,接受積極治療中的乳癌病人,約有18%會出現適應障礙症,但乳癌復發或轉移的病人則有35%有適應障礙症。適應障礙症並非嚴重的精神疾病,所以通常不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,比較需要的是心理社會層面的介入,也有人可以藉由病友團體的協助得到突破。若有明顯的失眠或焦慮,可以給安眠鎮定劑或自主神經調節劑來協助穩定情緒。有一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一種反應更激烈的焦慮狀態,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 PTSD),這是一種曾經歷威脅生命安全的情境後所產生的精神心理障礙。完全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癌症病人約不到14%,但若有任何一種症狀,如作惡夢、恐慌等,則將近50%的病人有這樣的經驗。通常心理社會層面的支持是必要的,有任一症狀的病人可以給予安眠鎮定劑或自主神經調節劑,但若完全符合診斷的病人,應該給予新一代的抗憂鬱劑。

癌症合併有重鬱症(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)的病人,意指他們的憂鬱(depression)不只是心理社會層面的情緒問題,它意味著病人的腦部神經也出現了衰弱的現象,通常是血清素(HT)、正腎上腺(NE)或多巴胺(DA)神經元的功能障礙,導致突觸後神經元的受體(receptor)失調。當出現重鬱症時,僅給予心理社會層面的處理是不夠的,必須再給予合適的抗憂鬱劑(antidepressant),才能有效控制憂鬱的情緒。

在過去的理解,任何的抗憂鬱劑都有一樣的抗憂鬱效果,只有在副作用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抗憂鬱劑來處方;然而,近年來的研究發現,由於癌症病人的生理狀態與抗癌藥物交互作用的考量,並非所有抗憂鬱劑都合適用於癌症病人,且因著不同的癌症與分期,應該要處方不同的抗憂鬱劑。例如mirtazapine、 venlafaxine、escitalopram、sertraline、bupropion等,是比較合適處方的抗憂鬱劑。至於選擇何種抗憂鬱劑來處方,每一位病人的病情與癌症治療用藥都不相同,因此應該由腫瘤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一同做出決定會比較妥當。癌症病人合併有重鬱症時務必要接受治療,因為沒有妥善的處理,病人可能會出現自殺的意念或行為,甚至導致自殺身亡。美國統計自1973年至2002年的癌症資料庫,發現癌症病人自殺的死亡率是一般人口的2倍,而男性肺癌病人的自殺死亡率更高達10倍。台灣的研究也發現,癌症病人出院後有相當的比率會有自殺行為,甚至死亡,這往往與病人無法再持續自己原本的工作有關。因此,癌症病人的重鬱症是不容小覷的。

近年來,在美加、澳洲、歐洲的心理腫瘤學者(psycho-oncologist)開始重視癌症病人的一種稱為「失志」的特殊心理狀態。他們發現病人不一定有憂鬱的情緒,但是卻會出現無助感、無意義感、生活沒有目標、感到存在的痛苦。這樣的現象被稱之為「失志症候群」(demoralization syndrome )。失志的現象可以伴隨憂鬱的情緒而存在,但也可能只有失志卻不憂鬱。澳洲的研究發現,約有14%的癌症病人沒有憂鬱的情緒,卻出現嚴重的失志;在台灣,筆者最新的研究顯示,有高達23%的癌症病人沒有憂鬱的情緒,卻有嚴重的失志,狀況比西方世界來得嚴重。必須重視「失志症候群」的原因,在於此類病人容易出現自殺的想法,而且因為沒有重鬱症那般失去行動能力的症狀,所以自殺的危險性就變高了。這是從事癌症醫療的專家必須重視的新議題。

有關以心理社會層面的介入方式來處理癌症病人合併憂鬱症的病症,已經有許多量性與質性的研究提出相關的方式。日本的研究發現,如果腫瘤科醫師在告知病人病情時,給予適度的情緒支持,則能夠減少病人的情緒障礙。對於癌症病人的情緒障礙,支持性心理治療(supportive psychotherapy)是最基本的處理模式,其治療目標在於降低病人痛苦的情緒,而不在於促進病人接受病情。因此,積極的傾聽與同理病人,並且鼓勵病人訴說感受,是最為重要的事。針對早期乳癌病人的情緒障礙,國際心理腫瘤醫學學會(International psycho-oncology society, IPOS)前主席David W. Kissane曾經發展出認知存在團體治療(cognitive-existential group therapy),由兩位治療師及六至八名病患的團體,每週進行一次90分鐘的團體治療,共計20次。其治療目標在於:
(1)多重失落的悲傷處理;
(2)取代不適當的認知模式;
(3)強化解決問題與適應技巧;
(4)促進支配生命的感覺及創造生命的契約;
(5)創立一個支持的環境;
(6)提供一個促進選擇未來治療優先權的機會。

對於已有轉移的癌症病人困擾於情緒障礙的處理,國際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現任主席William Breitbart發展出意義中心團體治療(meaning-centered group therapy),透過團體的力量,以以 Frankl 的存在意義治療(existential logotherapy)發展出對末期病人的心理介入模式,對病人的意義重構與靈性支持均有良好的幫助。針對癌症末期合併憂鬱症的處理,

馬偕紀念醫院進行以「存在- 認知」(existential-cognitive)為導向的心理治療進行研究。在確認病人的意識清醒後,以最快速的方式促進病人自我察覺,並由治療者與病人討論其自動化負面思考模式,並藉由探究病人自己的生命意義,促進病患活在當下,來協助癌症末期病人調整情緒,以平靜有尊嚴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臨終。雖然方式有許多種,但至今,台灣醫療界對於可以處理癌症病人情緒障礙,甚至是憂鬱症的專業人員還是不足,這是今後必須要努力的。2009年10月25日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(Taiwan psycho-oncology society, TPOS)的成立,正是要促進更多專業人員的養成,以提供完整的醫療服務。

癌症病人的憂鬱症是經常發生的現象,究竟如何判斷與處理,其實是不容易的事,但非要好好重視才是。希望在台灣癌症治療的領域中,有更多心理腫瘤醫學(psycho-oncology)的專家投入,保障癌症的醫療品質,促進病人的生活品質。

癌症病人不能吃人参吗?


——「人参是具备多功效用途的生药药材,除在对抗肿瘤时做为辅助,更兼具调节免疫、内分泌、循环等系统复合作用。」

——「我们若只用单一成分的药物抗癌,就像面对敌人时,只用一只手指头去应付敌人一样的脆弱,很容易就让敌人得逞(如产生抗药性),若能充分运用与生俱来的五只手指头,合握成一个拳头去对抗敌人,那个结果会更为有效与成功。」
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

在我们咨询、辅导的过程里,最常被病人询问的问题就是「有许多研究报告显示,癌症病人不能食用人参,那天仙液里面有人参,我该怎么办呢?」其实这个问题不但问的好,而且对所有的癌症病患都很重要。

肿瘤患者在进行传统手术或化学药物、放射线治疗,是否适宜服用“独参汤”(单独煎煮人参的汤剂)?首先,要认识正统中药用法是以中医独门的辨证论治作为诊断依据,一般人参在整体中药的复合配方里,都是担任辅药的角色;而单一人参或经过高度分离纯化后的单一人参萃取物,已缺乏原有中药间的交互或协同作用,任何分离过的单一成分所做的实验,绝无法完整透视人参功效的全貌。

人参能否以“单方”来食用,必须让具有深厚中医学理论基础背景与临床经验的医师,视病人当时的体质与病况,辅以“中医医理的辨证论治”后再行决定。尤其是经过化、放疗后,气、血两亏型的癌症病人,依据中医药典理论必须辅以补气养血、调节调合的生药提高身体质量,而人参就是处方中很重要的生药。但若将实验室进行中的局部基础研究成果,无线上网做为临床应用唯一结论“人参不适服用”,其实并不公平,因为在临床观察中,仍可发现许多成功服用含有人参成分的复方中药,导致病人缓解或痊愈的案例!

人参自古以来即被视为珍补大品,依照现代科技研究即可发现,人参是一具备多功效用途的生药药材,除在对抗肿瘤时做为辅助,更兼具调节免疫、内分泌、循环等系统复合作用。我们若只用单一成分的药物抗癌,就像面对敌人时,只用一只手指头去应付敌人一样的脆弱,很容易就让敌人得逞(如产生抗药性),若能充分运用与生俱来的五只手指头,合握成一个拳头去对抗敌人,那个结果会更为有效与成功。

在天仙液中有人参的成分,是整个设计药理基础的一部分,而各个药性都必须达到「平衡、互补、多重功效」的搭配,才能满足病人在使用时最大功效的发挥,绝不等于一般单一成分的药物相加,如数学公式1+1=2那般简单。因此,在近20年的经验上, 往往可以看到天仙液有着1+1>2,甚至等于1+1>3等种种不可思议的加乘效果出现。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复方,就像一位具有多年成功经验的好医师一样,它百分百要经得起长时间最严酷的考验。

——(摘选自抗癌书籍《有癌有爱》)

化療是一把雙刃刀(何裕民教授)



很多人的了癌症,極其喜歡化療,其實,把治療癌症的最終目的想明白後,你就知道應該從理性地對待癌症。例如:一個人得糖尿病了,第一時間,他肯定不會注射胰島素,也肯定不會做胰腺移植,首先他要調整飲食,吃點降糖藥物,同時加強體育鍛煉,看看能不能控制。也就是說,先從綜合治療開始。對糖尿病的認識比較理性,因此才會從容應對。

由於我們對腫瘤認識錯誤,所以對策往往很不理性,只是仰仗『三斧頭』,所以就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狂犯錯誤——殺戮過度。犯了錯誤後自然效果很差,這又強化了我們的錯誤認識,之後,就會繼續犯錯誤。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心理『恐懼』,在『三斧頭』中,我們躲不開的一個話題,就是化療。

我是位中醫教授,早期考研究生時讀的是西醫,因此對中西醫學的利弊長短都有所了解。我覺得一個人把所要做的事其目的想清楚了,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比較清晰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了化學武器,因為化學武器中的芥子氣殺傷力很大。人們發現芥子氣在殺人的同時,能使部分淋巴瘤的腫瘤縮小,也就是說,芥子氣能殺掉癌細胞。所以,有人就想到用它來治療白血球增高的疾病,包括淋巴瘤等。試用發現有效後,就繼續使用了。但是第一次有效,第二次或第三次往往就沒效了。但不管怎麼說,人們找到了一條路,可以殺死癌細胞的路。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21世紀初表示,化療對腫瘤的有效率大概是5%左右,就是說,它能夠控制5%的癌症。因此,它的作用非常有限。但是,我們現在卻把它變成了常規武器。

明確告訴大家,用化療治療癌症,要講究適度,而且要多聽取各方面專家的意見。化療的使用絕對要謹慎,中國腫瘤患者很多是死於過度治療。其中,化療過度就是首當其衝的一種危害。當然,現在化療也有所進步,值得充分肯定,但萬變不離其宗,以細胞毒(毒殺癌細胞)為核心的化療治療理念,只是癌症治療中無可奈何時的一種選擇,選擇前宜三思而行。


——節選自《別讓癌症盯上你》